从1995 年仅有 1 个学前特教班,到如今构建 “1+2+8”(1个学前特教指导中心,2个学前特教班,8个学前特教资源点),依托11个学前特教点实现对全区10个街道的全覆盖,确保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100%获得干预指导;从最初 2 名特教教师,到 160 余名专业师资实现公民办幼儿园全覆盖;从单一教育模式,到 “教养医结合”“一生一档” 的精准服务体系……
9月28日,黄浦区学前融合教育30年暨黄浦区特教三年行动计划学前实施总结推进会举行。三十年来,黄浦区在学前融合教育领域持续深耕,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幼儿搭建起成长的“安全网”,走出了一条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温度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制度与资源双轮驱动,实现“应保尽保”
作为上海学前融合教育的先行者,黄浦区将特教工作纳入区域教育改革顶层设计,形成了5 大类 32 项制度覆盖全流程管理。区学前特教指导中心还建立 “巡回指导” 机制,只要幼儿园发现疑似特需幼儿,指导中心教师第一时间上门排查,近三年累计完成 67 名幼儿早期发现,57 名特需幼儿 100% 实现按需安置。
资源保障方面,特教生均经费从2022 年 8900 元提升至 2024 年 10000 元,重点用于资源教室升级与干预设备采购。如今,全区 11 个学前特教点均配备专业干预空间,星光幼儿园还推动特教资源干预场域升级,为精准干预提供支撑。
“一园一品” 显特色,让每个孩子被看见
“晓今,看!名字魔法灯亮啦!” 在奥林幼儿园的活动室里,资源教师手持定制的卡通灯牌,吸引自闭症幼儿晓今的注意力。奥林幼儿园园长张颖介绍说,通过 “高频短时” 训练法,每次 3-5 分钟、一天多次开展互动游戏,配合 “专属任务卡” 与 “玩伴陪同” 机制,曾经只能参与 5 分钟活动的晓今,如今能主动加入收玩具等集体活动,参与时长延长至 15 分钟。
这是黄浦区园所探索“一园一品” 融合模式的生动缩影。如今,各幼儿园结合自身特色,打造出针对性解决方案:奥林幼儿园构建 “12334” 工作模式,围绕 “一生一案” 核心,联动家庭与医疗资源开发四类课程;西凌第一幼儿园聚焦户外无边界游戏中的 “交往、参与、支持” 三重边界,开发 “人物小卡” 工具 —— 如为有如厕需求的核核制作 “摸裤子 = 想上厕所” 提示卡;思南新天地幼儿园则以艺术为桥,通过 “水墨童行”“博物馆之旅” 等活动,帮助语言障碍幼儿瑶瑶通过自制情景故事书提升发音准确率,让精细动作弱的海乔在泥塑创作中学会独立用筷子进餐。
在师资专业能力提升上,黄浦区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。据黄浦区学前特教指导中心汇报素材显示,2019 年区域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,开设上海市第一个 “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班”;截至 2024 年,新一轮培训班持续推进,学前段参加该专业培训的教师共计 133 人,实现公民办幼儿园 100% 全涵盖。
同时,各园所通过常态化教研深化实践能力:奥林幼儿园等园所每月开展“融合教育微工作坊”,以案例研讨、情景模拟解决特教干预实际问题;思南新天地幼儿园园长谢舫介绍说,教师特教上岗证持证率从 8% 跃升至 37.5%,专业团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。
“教养医家” 同频共振,织密成长守护网
“孩子在家也能做感统训练了!” 在奥林幼儿园家长沙龙上,家长们拿着园所开发的 “家庭干预资源包” 频频点赞。资源包内含简单易操作的感统游戏视频与图文指南,配合区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解读的情绪管理策略,让家庭成为干预 “第二课堂”,家长参与率达 100%。
融合教育不是“独角戏”,而是 “协奏曲”。为此,黄浦区教育局与卫健委签订 “教养医结合” 合作备忘录,联合瑞金医院、区妇幼保健院等建立 “绿色通道”,近三年为特需幼儿开展听力、视力等专项监测 170 余次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还在区特教指导中心设立实践基地,医生定期进校园开展 480 余次讲座与咨询,甚至参与园本教研,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。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打破协同壁垒。2014 年上线的 “黄浦区学前特教联合体数字化平台”,为 57 名特需幼儿建立电子 “一生一档”,实现园所、家庭、医院数据实时同步。
如今,黄浦区融合教育已结出硕果:经干预的特需幼儿100% 顺利进入普校就读,部分幼儿在艺术领域斩获佳绩,并多次向外省市同行展示经验。
学前特教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,站在三十周年新起点,黄浦区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、优化师资培训矩阵,以更精准的服务、更开放的生态,让每一颗“星星” 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光芒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